乌拉圭回合协定法案,乌拉圭回合谈判是1986年在乌拉圭

访客00

大家好,我是湛湛,关于乌拉圭回合协定法案,以及乌拉圭回合谈判是1986年在乌拉圭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可能大家还太了解,湛湛给大家总结了一些相关知识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国家主权简介及详细资料

权利介绍

国家主权又称主权乌拉圭回合协定法案,指乌拉圭回合协定法案的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特殊属性,是国家的固有权利。全体国民及其生活的地域一起形成国家,国家主权的根源存在于全体国民 。所以国家主权的目的是保护国家的完整性,保护全体国民的利益。任何团体或个人都不得行使非直接来自于国民授予的权力,更不可利用国家主权进行其他目的的交易。

管辖权

即国家对它领土内的一切人(享有外交豁免权的人除外)和事物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实行管辖的权力,有权按照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

国家主权 独立权

即国家完全自主地行使权力,排除任何外来干涉;

自卫权

即国家为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和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力。主权是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所必备的条件,互相尊重国家主权是现代国际法确认的一条基本原则。丧失主权,就会沦为其他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主权和领土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根据主权对属于它的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反过来,主权也必须有领土才能存在和行使。

平等权

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开发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主权弱势,这其中的原因体现从国际体系结构、国际体系进程以及开发中国家的内部体制等三个方面得到解释。面对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处于主权弱势的开发中国家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积极地参与全球化进程,争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国际体系结构的力量分布状况,使结构不再完全为大国所操纵,以此消除结构和进程对国家主权的压力,从而更好地维护和实现主权。

全球化

东欧巨变、苏联的解体标志著冷战的结束及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作为国际法基石的国家主权原则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围绕国家主权的争论也再度兴起并且出现了许多诸如主权演变论、主权可分论、道德相互依存论、主权弱化论、主权让渡论、人权高于主权论等挑战国家主权的新思潮。这些新思潮的出现与乌拉圭回合协定法案我们所面临的国际格局与全球化这一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国家主权

不容否认,全球化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首要特点。全球化对传统意义的主权国家或国家主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或冲击。 1.所谓"无边界经济",资本的流动无视边界的阻隔,从而冲淡了传统的领土主权,以领土主权为屏障维护单方面的经济利益已越来越困难;

2.网际网路的发展使国家行使主权的能力受到制约,国家已不能以绝对的权威控制信息的传播,干预国际间的交流;

3.由于互相依赖关系的不断加强,许多共同问题的处理,如环境、疾病、恐怖活动等等,已不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不能由单个国家来承担,需要加大国际权威;

4.一国领土内的动乱往往影响到邻近国家,因而一国 *** 同人民的关系如何,能否维持法律和秩序,已不能只视为一国的内政,不容别国干涉。

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主权的壁垒既不能阻碍资本、劳动力、信息和思想的流动或传输,也不能有效抵御外来的伤害和破坏。

主张观点 新主权论

在联合国内出现了要求重新定义主权的声音。1992年1月31日,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在安理会第一次首脑会议上作了题为《和平纲领》的报告,呼吁会员国特别是5个常任理事国重新定义主权,以便加强联合国进行预防性外交、建立和平、维持和平与冲突后缔造和平的能力,核心一点是:"绝对的、排他的、主权时代已经过去,它的理论从来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其后,新任秘书长安南也认为:"国家主权,就其根本意义而言,正在重新定义,特别是靠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的力量。国家现在被普遍认为是服务于它们的人民的工具,而不是相反"

国家主权 职能

基斯与谢尔顿两位教授认为,面对当今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产生于17世纪的传统国际法理论已显得相当落伍。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主权国家,即国家是独立的,自主的,国家主权非自行限制而不受约束;而这种自行约束仅仅是根据"约定必须遵守"(paotasuntservanda)原则通过履行国际条约和习惯国际法而实现。传统的国际法是建立在单个国家的基础之上。由于当前的国际问题都超出单个国家的管辖范围,因而不可能在这一层次上解决问题。……从现实出发,以整个国际社会作为国际法律体系的基础,将人类共同利益置于单个国家利益之上。从这一新的视角出发来理解国际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重新认识国家主权,即将国家置于系统之内予以考察,其许可权应取决于它们所履行的职能。

主权观

前美国国际法学会会长韩金(LouisHenkin)教授认为主权是一个"坏字眼"(badword),因为在国内层面,主权被利用为"国家神话"(nationalmythologies),而在国际层面,主权是一个"标语"(catchword),一个"替代思考和明确定义的标语"。总之,他认为主权是一个过时(outofdate)的概念,应该抛弃。

WTO与美国

乌拉圭回合经过七年的谈判,于1994年落下帷幕。根据美国的法律,国会的最终批准是条约生效的必经程式,在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定提交国会批准之时,美国朝野就批准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定、加入WTO是否会损害美国的主权展开了广泛的争论。著名的GATT/WTO专家约翰H杰克逊教授在其《1994主权的大辩论》一文中对反对派的主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GATT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国一票的决策程式与争端解决程式。……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定确立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制度结构:

(一)新的WTO作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

(二)新的DSU详细规定和控制DSP.主权国家不再可以阻挠争端报告的通过,显然这引起了主权的争议。

然而,关于主权的争论从未就此而终止,在乌拉圭回合协定实施后的几年的时间里,关于WTO对美国主权的影响的争论一直在继续。批评人士认为WTO的多数票的决策程式、贸易政策审查机构以及新的争端解决机制会对美国主权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乌拉圭回合协定使得美国各州维持其不同的措施、法规和法律,DSB也会限制美国使用单边贸易制裁(比如美国贸易法第301节)执行其特定政策目标的能力。在WTO新的争端解决机制下败诉方没有否决权,这样会削弱了美国的主权。1999年在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第三次部长会议失败后,关于WTO会削弱国家主权的言论有增无减。2000年4月,共和党议员/RonPaul认为"WTO是最偏离自由贸易的东西。

面对上述担心和疑虑,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于2000年6月向参议院金融委员会的贸易分会作了题为《美国在WTO争端解决体制中的利益与经历》的陈述。其中对WTO争端解决机制是否尊重美国的主权问题,她认为"首先,争端解决体制完全尊重美国的主权。专家小组没有权力命令美国或其他国家改变他们的法律,同样专家小组也没有权力对WTO的成员施加报复。如果专家小组发现一国没履行其义务,它所能做的是建议开始该国遵守其义务。那时由争端国去决定如何解决它们的分歧。被告国可以选择改变其政策;提供比如低关税的贸易"补偿";或不改变其措施,在此情形下投诉方可以通过暂停相当于其失去的贸易利益的贸易减让的方式进行报复。"

在认为WTO会损害美国的国家主权的担忧中,最明显的当属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与国家主权的问题。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这一制度是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在乌拉圭回合的谈判过程中,在关于建立何种类型的争端解决机制问题上,欧洲和美国出现了分歧,为改善争端解决程式,美国力主建立一个规则导向型的而欧洲却坚持仍然保留GATT的外交导向型的争端解决机制,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欧洲来了个180度的转弯,赞成建立一个较强硬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合适的案件中可以实行贸易制裁。

如果把专家小组或抗诉机构最终报告的实施解释为可选择的,其危害性不言而喻。如果认为实施方享有按照报告的最终建议履行义务或进行赔偿或接受制裁这三种选择,那么由于贸易大国与贸易小国双方实力的不对等性,大国的可选择性明显优于小国、弱国,争端一方的弱小国家显然处于劣势,这样不仅会削弱争端解决程式的可信性,而且也会动摇世贸组织所倡导的规则的可预见性与确定性原则。然而对最终报告的实施诠释为可选择的,对美国这样的贸易大国来说是最合适不过了。一方面,在面临不利的裁决时,可有选择的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减少条约对自己的拘束力,以达到维护其主权的目的。由此可见,美国作为推进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不仅没有弱化其主权的趋势反而对任何有损其主权的可能都谨小慎微,这显然与弱化国家主权的言辞相悖。

从表面看来,美国是一个民主言论自由的社会,然而细思之却发现作为后冷战时代的唯一超级大国,在高喊让渡、定义主权或干脆抛弃主权的同时对自己的主权珍爱倍加,不惜以曲解争端解决机制为手段而不愿受自己已加入的条约的约束,正如一位欧洲国家的外交官所言:"大国高喊主权让渡,无非是把主权从一只手转到另一只手中;如果中小国家让出主权,则意味着两手空空!"。

军事 全球性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尖锐,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粮食问题、债务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问题、极地深海和太空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人口问题、难民问题、毒品问题、核扩散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等早已越出国界向各处扩散,并在不断地恶化,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重大问题。简言之,全球性问题就是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带有全球普遍性的不良影响和结果,并危及世界文明本身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全球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问题范围的全球性和解决这些问题努力的全球性。它们的解决已经不是一国或几国的能力所能为,必须依靠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相互协作、通力合作才能解决。如国家对疆域内的自然界及其资源有着当然的主权,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完全属于主权范围之内的事务,然而,环境污染的扩散性和跨疆域性则侵蚀了他国的环境;又如一些已开发国家在保护本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时,利用资金优势滥用开发中国家的资源;再如已开发国家将污染产业转移到开发中国家或将污染物(工业垃圾、核废料)有偿转移到开发中国家去掩埋,破坏这些国家的环境。这些全球性问题突破了主权国家疆界的限制,模糊了内外事务的界限。

从国家行使管理权力的角度看这必然会威胁到主权国家原有的统治能力。例如,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处理国际污染和温室效应问题,国家除了采取一些重要的自我约束行为(如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限制发展省时省力的但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及污染严重的行业等)外,还要对国际性资源进行某种集中掌握,这就使国家的资源主权受到限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一些西方已开发国家可能会借解决问题为名行控制开发中国家之实,强迫开发中国家接受本不应接受的解决方案,甚至干涉开发中国家的内政,不正当地介入开发中国家的社会经济规划,这当然更是对开发中国家主权的侵犯。

同时,各国为了解决一些全球性问题寻求合作还成立了国际组织或建立了一些国际机制。而这些国际组织或国际机制的建立正是主权国家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结果。他们一方面为各国的合作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手段和组织保证,另一方面也为这些组织超越国家利益去从事超越国家界限的活动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此外,他们也可能被某些国际势力利用而对有关国家的主权造成侵犯。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还促使人们以崭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当代世界,形成了一种超越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等界限,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意识。这种全球意识也会对传统的国家意识及主权意识产生冲击。正如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所说:"……全球化过程撕裂了民族国家的边界线,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

理论 起源

研究主权国家的性质、特征、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

该理论起源于16世纪法国思想家J.博丹创立的主权理论。 他认为主权是一国享有的、 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最高权力。荷兰法学家H.格劳秀斯进一步指出:主权即权力的行使不受另外一种权力的限制,当一国不受任何别国控制而处理内部事务时就表现为主权。主权观念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奠定了理论基石。主权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根本准则。

要点

①主权是国家固有的属性,具有不可转让、不可分割和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具有排他性;②主权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③主权具有两重性:在国内有最高的对内主权,在国际上有独立的对外主权,二者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④主权的内容包括领土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主和与别国的主权平等;⑤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也是国际关系唯一的行为主体。该理论认为在国际社会中拥有主权的国家应有权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内外事务,决定内外政策,采取它认为合适的和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并实现既定的目标。

具有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是在中央集权制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形成后才出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上仅有50多个主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很大发展,90年代初已达170多个。战后,西方学术界对于主权国家的地位、作用等意见不一。一种意见如美国的H.J.摩根索和法国的R.阿隆等人认为主权是国家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基础,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唯一的主体,由于各国追求的利益和目标不同,导致国际冲突,因此主权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另一种意见如A.O.沃尔弗斯和S.霍夫曼等人认为主权国家不再是国际社会的唯一主体,而是基本主体之一,个人、利益集团、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等国际关系行为者的作用日趋重要,主权国家的作用受到限制。第三种意见如美国学者K.华尔兹和I.克劳德等人强调由于70年代核武器、科技革命和相互依赖的发展,使得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在国际舞台上占支配地位达300多年的主权国家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家主权将极大地削弱,逐步过渡为"世界 *** "。

第一种意见在战后初期到60年代占统治地位;70年代后,第二种意见影响增强;第三种意见则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支持者不多。此外,由于欧洲共同体等国际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为传统的国家主权不可转让的特征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侵蚀表现 表现介绍

当前,虽然有大量出现的行为主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日益发挥著作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传统国家的主权。但除了非国家行为体对国家主权的主体性侵蚀外,主权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世界经济、政治的实践中也受到了侵蚀。如果说主体性侵蚀挑战了国家主权存在的价值,那世界经济与政治实践的侵蚀则最为直接、显著。现实中,对国家主权侵蚀最为严重的,并不是客观要求带来的超国界活动,而是那些借全球化之利,人为对国家主权施与的影响。具体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在政治经济实践中受到了以下侵蚀:

能力侵蚀

即对国家维护主权能力的侵蚀。这表现在主权国家 *** 在参与国际事务过程中,除少数大国外,大多数国家维护主权的能力都有所削弱,很难有足够的能力来处处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即使在本国的市场范围内,在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的情况下,国家也不太可能绝对保障自己在自然资源和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绝对独立性。至于人权等领域,也很难使自己免受别国的指责和干预,至多只能把这种指责和干预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由于联合国在主权问题上态度取向的微妙变化,小国和弱国要切实维护自己的主权,面临的困难将更大。

意志侵蚀

在实践中,经济全球化不止在能力方面侵蚀国家主权,更会逐渐弱化国家维护主权的意志。比如很多国家会首先考虑根本利益,然后才是考虑主权。就外部因素来看,强势国家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的主权国家,或用能力性侵蚀来损害别国人维护主权的意志。所以,虽然当前所有国家都坚称基本的独立地位,但越来越少的国家仍公开坚持自己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传统绝对主权。②

结构侵蚀

所谓结构性侵蚀是指,由于在国际体系的政治经济结构中占据有利位置,力量强大的国家的国家利益具有对外扩张性,因而倾向于利用结构的力量奉行扩张性的对外政策,而对于弱小的国家来说,他们在国际上面临强大国家利用体系结构的力量向他们主权的挑战,使得他们处于国际体系政治、经济结构中的劣势地位。冷战结束以来,国际体系结构呈现一种美国独霸的单极结构。美国因其明显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在国际力量结构中处于明显的上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金字塔式结构状态。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约和抗衡力量,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美国可以肆意侵犯别国主权。处于金字塔第二层的大多数西方强国本身也有着侵犯弱小国家主权的传统,它们不仅不能构成对美国的结构性制约,还常常与美国结合在一起,使处于金字塔结构低层的大多数开发中国家难以有效抵御对其主权的侵蚀和干涉。

进程侵蚀

所谓体系进程,主要体现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往,及其所形成的国际制度。进程性侵蚀则主要表现为,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制度对国家主权形成的侵蚀。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美国为首的已开发国家推动的。制定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主要是已开发国家。这就使得权力结构中的不平等和等级的继续存在难以克服,同时也为新的不平等和等级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已开发国家在全球体系中具有先发优势,这种优势是长期积累而成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已开发国家的先发优势除了体现在物质力量上,更体现为对正在形成的全球规则的主导作用上。

规则制度

现有的主要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全球性组织,基本上都是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形成的,在内容和运作上暗含着对西方国家的倾斜,许多制度安排都未将开发中国家考虑进去。比如在世界贸易组织禁止出口补贴的原则下,对农产品的补贴却保持了一个例外。这主要是由于美欧等已开发国家是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在取消数量限制原则下,已开发国家对纺织品进口长期实行配额限制,这是因为开发中国家是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国。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导权掌握在已开发国家手中,而广大开发中国家则被排除在世界决策机制之外,已开发国家在制定国际规则时,总是在竭尽全力维护自身的主权利益,而使开发中国家处于主权维护的不利地位。

我国主权

1.钓鱼岛,亦称钓鱼台、钓鱼屿、钓鱼山,是中国东海钓鱼岛列岛的主岛,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位于北纬25°44.6′,东经123°28.4′,距浙江温州市约358千米、福建福州市约385千米、台湾基隆市约190千米,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4万平方公里。长约3641米,宽约1905米,面积约3.91平方千米,最高海拔约362米,地势北部较平坦,东南侧山岩陡峭,东侧岩礁颇似尖塔,中央山脉横贯东西。钓鱼岛盛产山茶、棕榈、仙人掌、海芙蓉等珍贵中药材,栖息著大批海鸟,有"花鸟岛"的美称 2. 黄岩岛(曾用名:民主礁),是中国三沙市管辖中沙群岛中惟一露出水面的岛礁,位于北纬15°07′,东经117°51′,距中沙环礁约160海里。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原由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实施行政管辖,2012年设立三沙市后,归三沙市管辖。 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拥有充分法理依据: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中国一直对黄岩岛进行长期开发和利用。黄岩岛以东是幽深的马尼拉海沟,这是中国中沙群岛与菲律宾群岛的自然地理分界。

目前黄岩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控制。2013年1月21日,菲律宾外交部长表示中国船只将永远停留在黄岩岛,中国无意从黄岩岛周边海域撤出船只,并且承认黄岩岛已经处于中国的有效控制之下,菲船已不能进驻。

什么是"乌拉圭回合"

乌拉圭回合 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举行的第8次多边贸易谈判,因在乌拉圭举行而得名。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前7次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国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1950~1970年期间世界贸易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1%,是本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但从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为了遏制贸易保护主义,1986年9月15~20日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城举行的缔约国部长级特别会议上决定发起这一次多边贸易谈判。它是8次谈判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谈判,有74个国家(地区)参加,18个国家和21个国家组织派观察员列席,分为“货物贸易谈判”和“劳务贸易谈判”两部分。除了继续解决传统的关税问题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谈判内容。主要是:(1)第一次将劳务贸易列入谈判;(2)重点解决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问题;(3)使多年来背离总协定精神的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等“灰色区”商品贸易回到自由贸易的原则上来;(4)改善总协定本身的机制。

背景:1986年9月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城举行了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决定进行一场旨在全面改革多边贸易体制的新一轮谈判,故命名为“乌拉圭回合”谈判。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贸易谈判,历时7年半,于1994年4月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结束。谈判几乎涉及所有贸易,从牙刷到游艇,从银行到电信,从野生水稻基因到艾滋病治疗。参加方从最初的103个,增至谈判结束时的125个。

谈判的结果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降税1/3,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平均关税水平降为3.6%左右。农产品和纺织品重新回到关贸总协定贸易自由化的轨道。创立了WTO并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延伸至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修改和完善了解决争端的规则,其中有些措施是立即实施的。谈判以签署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方式告终,协议对WTO成员均适用

乌拉圭回合的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

①货物方面

乌拉圭回合有关货物的谈判可以分为两个内容,一是关于关税减让的谈判;二是关于规则的谈判。

②服务方面

过去关税与总协定只涉及货物领域,服务不属于关税与总协定多边体制的管辖范围,因此,许多国家在服务领域采取了不少保护措施,明显制约了国际服务的发展。为了推动服务的自由化,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发达国家提出将服务业市场准入问题作为谈判的重点,经过8年的讨价还价,最后签署了《服务总协定》(英文缩写GATS),并于世界组织成立的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

③知识产权方面

乌拉圭回合知识产权谈判组于1991年12月提出了《关于与相关的知识产权括对冒牌货的协议》(英文缩写TRIPs)。该协议经过讨论修改后,在乌拉圭回合结束之际被各国接受而成为正式协议。该协议明确了知识产权国际法律保护的目标和动机;扩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加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强化了对仿冒和盗版的防止和处罚;协议强调对反竞争行为和歪曲的控制;协议规定了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特殊待遇的过渡期安排;最后协议还规定了与有关的知识产权机构的职责,以及相互之间合作的安排。知识产权协定是乌拉圭回合一揽子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世界组织成员都受其规则的约束。

④多边贸易体制

突破原有的议题,根据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达成《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通过建立贸易组织,取代“1947年关贸总协定”,完善和加强了多边贸易体制,为执行“乌拉圭回合”谈判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乌拉圭回合”取得的最突出的成果。

2、简述

1986年9月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城举行了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决定进行一场旨在全面改革多边贸易体制的新一轮谈判,故命名为“乌拉圭回合”谈判。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贸易谈判,历时7年半,于1994年4月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结束。谈判几乎涉及所有贸易,从牙刷到游艇,从银行到电信,从野生水稻基因到艾滋病治疗。参加方从最初的103个,增至谈判结束时的123个

乌拉圭回合的成果有哪些?

乌拉圭回合协议带来的全球性福利收益究竟有多大?该回合的哪些方面具有数量上的最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是如何受到该回合影响的?该回合是否会使一些国家或地区蒙受损失?如果会乌拉圭回合协定法案,原因何在?在统计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乌拉圭回合协定法案,我们的研究(见专栏)发现,从总体上讲,全世界都会因乌拉圭回合同意进行的改革而极大地受益:在短期内每年的受益额约为960亿美元,长期内的受益额则为1710亿美元。但短期收益集中于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欧洲联盟(EU)和美国。

这种情况反映的现实是,工业国,尤其是美国和EU,在乌拉圭回合中作出了最大的让步。换句话说,这些国家正在修订从它们丧失的福利这方面讲代价极为高昂的政策,其中最显著是扭曲性的农业政策和通过多种纤维协定(MFA)提出的纺织品和成衣进口配额保护政策。相反,根据乌拉圭回合协议,发展中国家减少农业扭曲的程度比较低(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减少生产补贴也是重要的),而且不限制MFA项下的进口。唯一普遍的例外是,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降低制成品保护的程度更大,因为就平均而言,后者目前在这个领域的保护程度较低。

事实上,有些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将因乌拉圭回合而成为净受损者。这些损失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减少EU和欧洲自由贸易协定(EFTA)成员国和美国的农业补贴造成了某些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第二,MFA自由化将造成某些发展中国家的损失。因为取消MFA的配额将降低所有向OECD国家出口商品的出口企业的价格(即所谓实现配额租金),而效率不太高的发展中国家服装出口企业将丧失一些市场份额。

为了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地位,它们应做的就是通过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和其他扭曲来限制自我承受的成本。乌拉圭回合之后的世界呈现出一种更加开放的全球贸易环境。发展中国家单方面的关税减让和其他扭曲的降低,将使发展中国家基于比较优势的生产和出口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出口扩大亦不太可能受到全球保护主义的阻碍。此外,几乎所有在短期内蒙受损失的国家都可望在长期内实现收入水平提高。这说明,所有国家至少都有可能因乌拉圭回合而受益。

研究成果

乌拉圭回合是一份复杂的协议,它包括:

●制成品的关税减让乌拉圭回合协定法案

●农业非关税壁垒的关税化,降低农业保护程度的具有约束力的承诺乌拉圭回合协定法案

●减少农业出口和生产补贴乌拉圭回合协定法案

●取消纺织品与成衣的自愿出口限制(VERs),取消MFA。

●机构和规章变革,如创建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保护措施,以及反倾销和反倾销关税措施。

●若干新内容,如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TRIMs),知识产权中与贸易相关的方面(TRIPs),以及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

●涉及面更大的其他内容,如政府采购。

我们的研究评估了上述前四个方面的变化。在乌拉圭回合带来的其他方面变化产生了附加收益(或可能是成本)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研究成果可能低估(或高估)了乌拉圭回合的收益。

研究成果表明,全世界总的来说每年能获得大约960亿美元的收益,而且以美元计值的收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尤其是EU、日本和美国,这三家每年因变革而分别获益390亿、170亿和130亿美元(见表1)。但有些较小的国家也受益匪浅:马来西亚的收益为GDP的3.3%,新加坡和泰国的收益约为各自GDP的2.1%,韩国和菲律宾的比例均为1.6%。

由于我们的模型是现有模型中地理离散程度最高的,因此我们得出了其他模型没有包括的若干国家和地区的结果。一方面,虽然发展中国家总体上能因乌拉圭回合受益,但预计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会受到一些损失,或不盈不亏。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每年将损失GDP的约0.2%,对中东和北非国家而言,略微有些负面影响(损失GDP的0.1%)。另一方面,Francois等人的研究发现,非洲和中东地区综合而论是受益于乌拉圭回合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乌拉圭回合降低了制造业的保护,这对贸易条件产生了有益的影响。总的来说,虽然发展中国家受益于乌拉圭回合的程度要低于工业国,但如果我们只考虑制造业保护程度的下降,情况就会相反,因为就平均而言工业国在这个领域的保护程度较低。与这些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根据协议减少农业扭曲的程度较低(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减少生产补贴也是重要的),也不限制MFA项下的进口。

MFA改革。实际上,EU成员国和美国等国曾利用MFA项下的进口配额来保护国内的生产者,预计它们将因取消MFA而受益、而发展中国家总的来说估计将会蒙受损失。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如下:取消进口配额的国家可获得更多的进口货物,这将降低消费者支付的进口货物价格(由此获得配额租金)。此外,这些国家在将其生产性资源转入它们拥有比较优势的部门时,还将获得效率收益。象日本这类根据MFA不限制进口的纯进口国,将因取消MFA而蒙受损失,原因是它们的贸易条件恶化了。净出口国将其销售转向以前受到限制的市场,如EU市场和美国市场,这种销售转移提高了如日本这类市场的物价。

在净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情况是不同的。效率最高的供应商一般也能获益,但获益的多寡差异极大。这些出口国因在以前受配额限制市场上的贸易条件恶化而蒙受损失,但在以前不受限制的市场——如日本市场——上,它们因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并从中获益,它们把更具生产力的资源转用于享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品和成衣部门,因而获得了效率收益。发展中国家中绝大多数边际效率低的供货商将由于失去了配额租金而蒙受损失;在长期内,它们还会把市场份额丢失给发展中国家中效率较高的供货商。如果不改变其竞争性的话,福利和市场份额的损失在长期内就会增加。

农业改革。我们这份研究的显著特点就是把农业改革的整体分解为三个主要的部分(见表2):出口补贴,生产补贴,以及进口保护。

降低农业出口补贴将会为EU带来115亿美元的福利收益。主要的粮食出口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获益不多,其他国家则会蒙受损失。这一部分的农业改革是“粮食净进口国”所担心的,预计它们的贸易条件将会恶化。

在生产补贴方面,研究报告包括的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多少都有一些农业生产补贴。在某些情况下,如中东的谷物和韩国的稻谷,虽然补贴的对象产量不高,但补贴额却极高。因此,减少这种生产扭曲会有益于绝大多数国家,但也有几个小麦和非稻谷谷物的纯进口国和地区会蒙受损失(如日本、韩国、墨西哥、新加坡、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国台湾省)。EU再次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的收益次之,但比前者要小得多。

在降低农产品的进口保护方面,两个主要的受益国是日本与韩国,由于这两国的农业保护程度极高,因此这并不令人吃惊。农业保护程度较高的其他地区也会受益。在这方面EU有损失,因为我们假设EU会维持其出口和农业生产补贴。所以,EU因世界上其他国家降低了进口保护而实现的出口增长将恶化其业已付出高昂代价的出口形势。

综合所有影响,EU因补贴的减少而从农业改革一揽子计划中获益280亿美元以上。日本因降低了其进口的高保护而受益。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损失很小,考虑到食品净进口国的损失,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蒙受全面损失这个事实是令人惊异的。其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地区通过减少了自己的生产补贴而有所获益,而且尽管它们总的来说是食品进口国,但大多数国家还是出口某些食品的。很明显,各国如果希望避免来自乌拉圭回合这个部分的损失,那么它们就应减少农业生产补贴。

动态影响。尽管人们经常描绘贸易自由化和乌拉圭回合的动态效益,但它们不过是一种估测。我们的研究估测了这些影响,认为在乌拉圭回合引发的初始变革之后,应设立一个时间充裕的调整时期,以使各国的资本存量能重新调整到理想的“稳定状态”水平。由此产生的计算结果可能会高估长期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潜在福利收益,因为它没有考虑为实现较高的资本存量而丧失的消费;由于这个模型没有找到内源的增长影响——如提高生产力和创新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它可能低估长期收益。

我们的长期和稳定状态的模型运算结果列于表1。它与短期模型的明显差异在于乌拉圭回合产生的全球性福利收益从960亿美元上升到了1710亿美元,这几乎为全球GDP的半个百分点。使用这种方法得出的发展中国家的收益是令人吃惊的——它们从占所有发展中国家GDP的0.4%上升到了1.2%。此外,中东和北非,以及东欧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俄罗斯,还有前苏联的其他共和国等,目前预计要有所收益了。

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除我们的模型之外,还有两个其他的通用模型,也可用于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缔约方在乌拉圭回合中同意的实际变动:Francois的GATT/WTO工作组,McDonald和Nordstrm;以及Hertel,Martin,Yanagishima,以及使用GTAP(全球贸易分析计划)模型的Dimaranan(见专栏)。在世界银行组织的“乌拉圭回合与发展中国家”(1995年1月18—20日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上,提交了我方所有三个模型对乌拉圭回合所创收益的估测值。如果存在着估测值的巨大差异,它们可以得以解释。的确,由于统计的边际误差,最突出的就是我们有能力解释这些差异的原因,解释总效益中广泛的一致性和各部分内容相对重要性的原因。

在他们早期的一个模型中,GATT秘书处估计乌拉圭回合创造的年收益约等于5100亿美元。这是通过预测至2005年的世界经济(届时,所有乌拉圭回合的变革都已实施)而得出的过高的估计,考虑到2005年时世界经济将大幅度增长,因此关税和出口补贴的同比例削减,以及作为GDP百分比表示的同一比例收益,就会产生更多的美元绝对收益。即尽管GATT研究报告估计的乌拉圭回合收益从百分比上讲与我们研究报告的长期估计有很强的可比性,但前者的美元值却高得多,其原因在于实行关税和出口补贴削减的经济规模。GATT/WTO的报告作者在后来世界银行会议文件中,与我们同样以1992年的经济为根据,估计了乌拉圭回合各项变化的影响;在其稳定状态下规模的收益递增模型中,他们获得的收益估计为1930亿美元,而不是5100亿美元。不论是用2005年还是用1992年作为模型的基年都无优劣之分,但当估计值是以美元而不是占GDP的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时,记住估计值所用年份就变得重要了。

关于乌拉圭回合的影响,以前也曾发表过一些研究报告,包括 Goldin,Knudsen和van der Mensbrugghe使用RUNs模型完成的研究报告。总的来说,以前的估计值是根据关税和补贴的假设削减公式求出的。这些削减值过于乐观,对发展中国家尤甚。后来,这些修订了其福利估计值的作者又将其下调,因为乌拉圭回合的成果要明显低于人们的预期。

GATT/WTO工作组作出的1930亿美元的估计与我们的1710亿美元的估计具有可比性,因为双方在获得这些估计时使用的模型,都对乌拉圭回合进行了长期稳定状态下规模的收益递增的估价。在这些作者规模的收益递增模型的静态和短期版本中,他们获得了每年990亿美元的估计收益,而我们的估计值为960亿美元。即在我们这两个模型中,考虑了动态或稳定状态的影响,就会把乌拉圭回合的估计收益提高大约一倍。弹性较低的模型变量导出了这两个模型较低的估计收益,但考虑到乌拉圭回合的措施要在10年中实施,因此我们不报导来自低弹性版本的估计值。

Hertel等人估计,乌拉圭回合带来的全球性收益大约为2580亿美元。由于它们没有反映动态、稳定状态或规模的收益递增的影响,因此与模型进行适当比较的是我方静态的规模的收益不变模型。但他们的估计是根据2005年的世界作出的,对1992年以后世界的预测大约使美元估计值翻了一番。即使对未来预测进行了调整,Hertel等人的估计值也依然比我们的高。这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他们预测MFA配额的增长速度要低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因此取消MFA的收益要略高于用我方模型计算出的收益;而且它们的弹性也略高些(但这是可能的)。

我方估计值与GATT/WTO和GTAP工作组估计值的残留差额并不大。本文各处强调的主题对各个模型都是类似的。尤其是所有模型都说明,开放最彻底的国家获益最多。在可以调整资本存量时,可以预计收益在长期内会更高,企业和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由弹性表明)的反应也会扩大。

影响

我们对乌拉圭回合数量化影响的评估说明,虽然在短期内会产生一些受损者,但从长期看,几乎所有国家都会获益,单方面的自由化(关税和生产扭曲的自由化)也可以实施,从而保证所有地区获益。事实上,我们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所作的额外估计确认,如果该地区各国允许其出口商利用乌拉圭回合之后的环境所带来的出口良机,那么它们也能极大地获益。

关于乌拉圭回合协定法案和乌拉圭回合谈判是1986年在乌拉圭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沃顿湖人战绩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